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科幻要写环境、写物、写科技。把脑子用在这些上面,就没留下多少精力去研究人的因素。一些作者知道科幻类型不利于写人的先天缺陷,刻意强化人物情感。但他们加入的这些人文因素往往和科幻点不搭界,形成感情线和科幻线平行的“双拼式”作品。
 

科幻片《2012》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片中科幻题材是全球大灾难,任何一国都无法自存。从这个科幻点出发,可以引出深刻的人性主题,那就是精英和草根之间在重大事件上的信息不对称。全球精英,无论来自哪种社会制度——自由民主国家、共产党国家、中东土豪,在这场悲剧面前成为一个共同体,而所有这些国家的草根则遭到遗弃。

 


 

然而,影片并未强化这个从科幻点上自然产生的人文主题,而是把一对夫妻破镜重圆当成人文感情线,还塞进俄国富豪留恋原配、保护骨肉之类的线索。这些感情线和科幻点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把它们都去掉,写一个草根得知精英们的阴谋后,拼命公之于众,或者隐而不发,但努力让自己获得逃生权利,这样写起来更深刻,情节也更合理。
 

《铁拳钢甲》又是一个双拼式科幻的典型。它的感情线是一位父亲如何赢得儿子的尊重,这在离婚率很高的社会里是个大众话题,本身有看点,但它和大机器人玩拳击并没有必然联系。不知道在影片里,谁是谁的胡椒粉。

 


 

科幻经典《大战火星人》的两次改编,突出体现了这种“双拼”问题。威尔斯的原著几乎没有故事,就是主人公逃难路上的种种见闻。这个人很少有什么行动,作者只是借他的眼睛展现灾难奇观。此人也不参与军国大事,所以不知道火星人入侵事件的全局。这样写在当年是允许的,人物性格缺失,情感线缺失,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名著。
 

这种新闻式的写法,如果原封不动转移到银幕上,拿着手提摄影机拍个伪记录片或者是最恰当的选择。但是,《大战火星人》家喻户晓,必须要走向大制作。于是,1952年改的那版影片只吸收原著的元素,另起炉灶,把火星人入侵改在五十年代的美国,着重描写美国政府和军队如何保家卫国。虽然也谈不上有多深的人文因素,但情节比原作完整得多。

 


 

2005年,斯皮尔伯格格再次把原作搬上银幕,风格大大向原作接近了一步,仍然是草根逃难散记。但是,影片加上了离异父亲努力赢得儿子感情的线索。这条线索笔墨不少,但完全游离在火星人入侵之外。把儿子这个角色取消,只写主人公带女儿逃难,一点不影响情节发展。因为影片里最重要的人性光辉,就是主人公为救女儿投身于火星人的囚笼。结果,有原著一个世纪的积累,又创下当时世界电影投资记录,影片票房表现平平。

 

出现“双拼式”科幻,说明作者知道科幻缺乏人文因素这个病根,但不知道应该往里面加什么,就把其它类型故事的感情线直接搬进来。一部作品的篇幅有限,如果塞进两个不相容的题材,很容易哪个都没写透,写好。
 

想摆脱双拼式科幻的尴尬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能够从科幻点上自然长出人文主题,生出感情线,这样的科幻可遇不可求。《黑客帝国》就是个罕见的例子。影片第三集通过史密斯之口点出了主题:你们追求的自由、正义和爱,是否和母体一样虚幻?这个人文主题直接脱胎于影片的科幻点——虚拟现实技术。于是,每一次对科幻构思的渲染,都深化了人文主题。
 

然而从那以后,沃卓斯基姐弟又拍摄了《云图》和《木星上行》。这两部电影仍然倒退回那些陈腐的人文主题上。尽管他们在拍摄技术上,在画面掌控上超过了当年,但影片却一部比一部失败,因为大家不知道他们要讲什么。看来当年《黑客帝国》的成功,其自发性大于自觉性。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2711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