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科幻文学始终没有把人物写好,作品本身欠缺人文内涵,这已经成为共识。尤其现在一些从事主流文学创作、编辑和评论的朋友开始接触科幻。他们在承认科幻文学有其优点后,也会指出在人文内涵上的缺陷。
 

这不是中国科幻的问题,科幻文学从诞生起就没写好人。然而,就我接触的科幻作家来说,他们的文学素养并不低。虽然没写过,但对其它文学类型,对一般文学理论都粗通一二。其中个别作家如叶永烈,当他去写其它类型时,能表现出很高的人文素养,回到科幻创作,这部分能力就不翼而飞。
 

这已经不能用作家个人艺术修养水平来解释了,必须从科幻的源流入手,这个源流就是科学。科幻是靠写科学起家的,科学内容是它有别于其它类型文学的根本特点。而现代科学本身就有非人化、反人文的倾向,是它们影响到了科幻创作。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科学要求尽可能摒弃个人价值观,客观理性地对待研究对象。严肃的科学文章反对煽情,少用比喻,尽量过滤形象元素,突出公式定理。
 

这么做对于科学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科幻作家要拿这些知识作素材来创作科幻,他就要把被过滤掉的上述元素重新添回去。科学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所谓“抽象”,就是“抽去具体形象”。重新向抽象元素注入具体形象,这是对科幻作家的特殊要求,能较好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并不多。而其它类型作家就没有这个麻烦,他们直接使用人文题材去创作,素材本身就鲜活、生动、感性、富于人文内涵。
 

从内容上看,在科学建构的宇宙观里,人是微不足道的。宇宙有一百多亿个星系,单是我们这个银河系就有两千亿个恒星系,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和太阳系相比宛如尘埃般渺小。就是这么微不足道的地球上,也生活着百万种动物。蜂蚁、白鼠、猫狗和黑猩猩,和人类相比只是处于进化链条的不同阶段上。
 

所谓人文,就是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然而所有动物都有行为,都是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从科学体系来看,人类行为不过是百万种动物行为中的一种。
 

于是,人在科学宇宙观里相当渺小。这很客观,与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完全不同。但只要描写科学题材,作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类摆在相对渺小的位置上。
 

再次,单就人类行为而言,科学界里有研究它的门类,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除了医学,其它学科都处在被质疑、被边缘化的尴尬位置上。自然科学为大,这是科学界多年不改的陋习。
 

科幻作家不是科学家,他们很难分辨科学界里面的弊病,只是拿来现有科学成果来建构自己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把科学界的偏见带到创作中来。
 

即使不作这么深入的分析,一般科幻作者也有体会:科学写得多了,人文色彩就容易淡化。一些人很自然地想到,是否减少科学元素,人文色彩就能增加呢?然而这样的话,作者为什么要写科幻呢?文学大家庭里的类型很多,现在都比较成熟,科幻并不是卖得最好、影响力最大的那个类型。如果不是非要写科学的话,作者有很多东西可以写。想写科幻就要把其中的科学元素写好。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其实,科学界也有人很早就意识到这种非人化倾向,并努力在扭转。他们探讨科学伦理,研究科学中的美学,发掘科学的文化意蕴。我建议科幻作者系统吸收这些成果。学者们已经开始挖掘科学中的人文因素,作者再把这些因素转化成作品,这是让科幻升堂入室,成为高品味艺术的唯一途径。

 

全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2675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