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弟弟从北美回来探亲。我们俩从小就一起看科幻片,于是我请他去看国外不放映的“中式科幻大片”。没错,只能是《九层妖塔》。将来人们书写中国科幻片的历史,无法越过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中国电影人第一次认真地,而不是从恶搞或者荒诞出发去拍科幻片。
没看过《鬼吹灯》,对我来说《九层妖塔》是个全新的故事。或许正因为没有观影预期,才从里面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这就是八十年代早期那种科幻,从题材到风格都很象。西部荒野里有怪兽吃人?童恩正写过。从墓道里穿越时空?郑文光写过。彭加木失踪案?当时还激发叶永烈去写《腐蚀》。
至于外星人题材,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科幻作家写过。那时写外星人和今天不同,是把外星人当成需要探索的神秘现象,而不是当成一种已知元素,写他们如何入侵或者与人类相爱。特异功能也是当年科幻的常客,现在几乎没人写了。当然,今天再拍特异功能,已经不好象当年那样正面描写,所以在影片里成了笑料。
陆川和我同年出生,估计他和我一样,也是从小看这些科幻故事长大的。所以有机会就把它们填充在电影里。除了服装、道具和当年的流行歌曲,这些老式科幻题材更是怀旧因素,道出了影响主创者成长的因素。虽然没打上“科幻”标志,但它无疑是典型的科幻片。
加上这次,本片我已经“三刷”,故事早就清楚,我就用“拉片子”的方式,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欣赏它的服、化、道,它精巧的镜头表现,以及演员的表演。
与先前打着“科幻”标签的国片不同,《九层妖塔》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开场讲749所在高原地区挖掘化石,人们脸上都被晒成紫黑色。我当年有位来自青海的同学就是这种肤色。后来,胡八一就恢复了城里人的肤色。石油小镇于1983年被袭击时,那辆汽车的漆是新的,等到1985年被发现时已经锈迹斑斑。饭票和工作证的样式也都是我小时候常见的。科幻、魔幻、古装、战争这些故事的场面日常生活中见不到,如果细节不真实便很容易让观众出戏。
全文发布于: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