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埋在七百米深的地下。直到他们被救援出地面,总花费了六十九天,最后被救出来的矿工甚至在地下生活了七十天。

智利矿难不仅创造了矿难救援史的奇迹,也在无意中创造了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下居住记录。虽然33名矿工是被迫接受地下居住的考验,但他们这段传奇经历无疑给人类利用地下空间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地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资源,这谁都明白。但如果说地壳还给我们提供生存空间,就很少有人意识到了。其实人类最早的“住宅”就是洞穴,如今能找到古人类化石的地方基本都是山洞。中国传统神话说“有巢氏”发明了房子,单这个名字便显示出房屋起源于洞穴。

在农耕时代,气候干燥地区的居民会挖掘“下沉式窑洞”,或者叫地窑。这种建筑从地面望过去一码平川,走到眼前却看到下面有一片房子。新疆塔什库尔干有一座古城,完全是从地面向下挖出来的。如今在南澳大利亚洲还有一座叫库伯佩蒂的小城,全部建造于地下。居住着数千人,除了住洞穴而不是住房屋外,该镇居民拥有现代化的一切家居设施。

十九世纪的人类四处寻找新空间。一些人除了“上天”之外,还幻想着能“入地”。凡尔纳创作了地下居住题材的科幻经典《黑印度》。当时英国人认为,在英国发现煤矿,对本国经济的提升作用不亚于控制了印度,所以就把煤矿叫“黑印度”。然而真实的印度是殖民地,那么这个“黑印度”是否也该成为殖民地呢?凡尔纳给出肯定的答案。

在这部小说里,人们从废弃的苏格兰阿帕福伊尔煤矿中找到优质新矿脉,它位于一片天然溶洞附近,溶洞本身大得足够装下一座城市。矿工们干脆住到这个天然洞穴里。溶洞中有湖泊供水,有各种小洞穴供人搭建房间。有人运进食品、百货、物资在这里贩卖,甚至不时有人来做歌舞表演。矿工们就在洞里成家,新一代孩子出生后就没上过地面。几年后,新矿区成了一座地下之城。

小说里还有两个更早的地下移民。一个是旧煤矿的瓦斯安全员西尔法克斯。另一个是他的孙女耐儿。前者精神变态,远离人群。旧矿井关闭后就带着孙女住在地下,拒绝与人交往,靠偷偷出来打劫为生。耐儿则从记事起就没到过地面,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太阳、蓝天。

按照凡尔纳最初的构思,他想写一个宏伟的“地下英国”。大量煤矿被采空后,英国穷人们纷纷迁居在里面,形成完整的地下社区。这个构思被出版商劝阻了,小说最后只写了一个缩小版的地下城。不过,凡尔纳在作品里用一段话透露了自己原来的构思:“尽管它不适宜种植各种蔬菜,但这片地下可供整个人群居住。而且谁又知道,如果在这和纽卡斯尔、阿洛厄或卡迪夫的煤矿一样好的,阿帕福伊尔的这些煤矿的气温恒定的地下深处,当它们的矿床被采尽时——谁知道某一天联合王国的贫穷阶层不会把这当作庇护所呢?”

若干年以后,威尔斯在《时间旅行》里借用这个题材,让未来人类的一部分生活在下,完全不适应阳光,只在黑夜里出来猎食,成为“莫洛克族”。不过,凡尔纳用赞美的口吻描绘地下城,威尔斯只是让黑暗世界里居住着阴暗的人群。

凡尔纳在小说里提到了生活在地下的诸般好处,其中有一点最现实,就是能省地皮钱,适合穷人居住。实际上,现代城市由于地价高昂,几乎都要开发大量地下建筑,作为车库、仓库、商店、施舍或者其它用途。

就生活环境而言,地面终究好于地下,所以直到出现空军,各国才大规模建设地下设施。后来,这些地下设施都有自给自足的设计。其实,这种以避难为目标建设封闭空间的设想很早就出现了。东汉时期幽州的公孙攒就修建过一座“易京台”,在里面储备大量物资,幻想躲在里面等到“乱世”过去再出来。

六十年代,西方科学家作出“核冬天”的预测,认为如果发生核大战,全世界将被爆炸掀起的尘烟笼罩,地面将在许多年里无法生存。受这个预测影响,各大国都建设了能杠过“核冬天”的地下设施。如今虽然已经告别冷战,但是在德国,80%的建筑都有地下防空洞。德国甚至有明文规定,新建住宅必须有地下防空设施。以色列天天处在战争威胁中,那里的建筑也都附带地下设施,有的医院甚至就建筑在地下。

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人们居然发现了一个“无人认领”的防空洞,里面单是压缩饼干就贮存了35万份,却没有任何记录表明是哪个部门主持建造的。可见当年各国是以怎样的规模狂造烂建防空洞。

台湾科幻作家黄海当年就写下长篇科幻小说《鼠城记》,生动反映了这个大建防空洞的时代。在小说里,人类面临核大战威胁。富人集资修筑了巨型地下城——铁堡。它具备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在不依赖地面物质供给的情况下生存。富人们雇用了大批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这些人的工作是控制环境污染,又称为“反污组”。大战过后,“铁堡”派出“反污组”调查地表的灾变情况,以寻找回到地面生活的可能性。小说就围绕着这个线索展开。

在系列科幻片《黑客帝国》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宏伟的地下城——锡安。它位于地下两千多米深处。从“母体”中解放出来的人类聚集在这里,制造武器对付机械大军。在观看电影时我一直在想,这些人靠什么在地下生存呢?当然,影片编导也得在这个问题上给观众一些交代。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利用地热能建造小型发电站,用穹顶的灯光来显示白天黑夜。

2004年,美国作家琴娜·杜洛普创作的《微光城市》出版了,并被搬上银幕,成为“地下城”题材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到,未来地面上已经被辐射笼罩,工程师打造了一座地下城,将幸存者迁去避难。建筑师留下一个密码箱,设定在200年后开启。他们预计到了那时,地面上的生态环境将恢复正常,密码箱会引领未来人类回到地面。

200年的期限到了。此时地下居民全部出生于地底,对地面环境没有任何印象。他们认为地下城是世界上唯一有光明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一片黑暗。他们把城市的建筑师当成神来崇拜,并歌颂维持地下城运转的发电机。地下人固守在狭窄的城区,任何人试图离开城区逃跑就被视为犯罪。除了受到辐射变异的飞蛾、老鼠闯入外,地下城也没有其它动物。故事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狭窄的环境里开始他们的冒险。

这个故事把凡尔纳开创的地下城题材发扬光大。它不仅描述了地下城的地质环境、技术条件,而且还构想了“地下人”可能会发展出怎样的文化形态。整部电影只有最后几个镜头是外景,其它都是狭窄的室内景,恰如其分表现了地下环境的封闭和窄小。所以当影片最后,朝阳终于升起时,就是观众都长出了一口气。

在科幻片《彗星撞地球》中,美国的核防空洞成为人类精英躲避彗星袭击的避难所。在《终结者3》中,主人公也是在核防空洞里躲过第一波核打击。这两部电影里所描述的核防空洞就是1958年美国在弗吉尼亚州贝里维尔惠瑟尔山中建设的“高地特别地下设施”。核战爆发后,美国政要会到此避难,并在里面指挥全国。为此,这个地下城里有医院、餐厅、娱乐休息区,应急电站,甚至有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焚尸炉。苏联则在莫斯科下面建设了深达三百米的地下城,有医院、商场,甚至游泳池。战时可供三万人过三年密封的生活。

不过,与美国核防御所相比,中国的“816工程”毫不逊色。美国的防御所有六万平方米,“816洞”则超过了10万平方米,已经被认定为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洞。这个洞从于六十年代始建,目的是生产用于核武器的钚239,1984年由于国际局势变化而停产。

现在该洞的一部分已经开放成旅游点。一位导游小姐曾经开玩笑说,如果发生《2012》中的灾难,他们只要钻到这个洞里就能躲过去。想当年设计这个洞时,就要求能在氢弹命中洞顶后,数千人迅速封闭在洞里生活几个月,一直到核辐射减弱。816堪称用现代科技建造的地下城典范。

如今不再有战争阴影,然而人类于城市地下建造的附属设施,以及地下水电站等却越来越多。地下建筑甚至成为一门专业。展望将来,人类仍然会向地壳深处要空间。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