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科幻作家并非料事如神。有些流传很广的科学幻想或许永无实现之日。在本篇里,笔者就介绍几个可能无法实现的科学幻想。它们或者过于艰难,或者从技术角度看并不困难,却没有足够的社会需求支撑它。

一,虫洞旅行

在《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些太空科幻片里,虫洞旅行必不可少。否则那些横跨几百、上千光年的银河国家就没法组织起来。在《星门》中,探险家干脆不用飞船,靠两条腿就走进了虫洞。而在《接触》中,主人公甚至坐在舱里就被吸入虫洞,一下子飞到织女星系。  

这个在科幻中大名鼎鼎的“洞”是什么呢?物理学家认为宇宙空间不是平的,某些时候,遥远的两点可由一种奇异空间连接起来。即使相隔亿万公里,通过这种洞也可以瞬间到达。它的学名叫“爱因斯坦-罗森桥”,由于它类似水果中由虫子蛀出的洞,俗称“虫洞”。

到目前为止,虫洞还只是理论推测,人类没有在宇宙中找到虫洞存在的证据。当正物质进入虫洞后,这个洞就会受干扰并关闭。因此,虫洞不象铁路隧洞那样长久保存在某处。宇宙里到处都有粒子辐射——典型的正物质。所以,即使某处有个虫洞出现,在粒子流的“冲洗”下也会瞬间就关闭。

当然,人类可以用能量去扩大并稳定那些细小的“虫洞”。不过这种能量消耗大得惊人。为维持半径只有一公里的虫洞,所需要的能量物质相当于整个太阳系的质量。要维持一光年直径的虫洞,把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物质填进去都不够用。

物理学家认为,如果飞船接近虫洞,它将沿虫洞的方向被拉长,在与虫洞垂直的方向被压扁。如果虫洞宽度不够,飞船就被这两种力量摧毁。这个足够的宽度是多少呢?要达到一光年才行!而据推测,宇宙间天然的虫洞极少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

二、星体改造

地球不能居住了,让我们移民月球、移民火星、移民潘多拉星、移民……

你一定看过许多这类题材的科幻片。其实,考虑星际移民为时甚远。假设我们用火箭把人送到火星,推进剂和运载火箭的重量就占发射重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才能送一点点东西到目的地,而从火星上获得产出还不知要等多久。

阿西莫夫曾把科幻作品里这种外星移民热戏称为“行星沙文主义”。他纳闷,为什么非要找个和地球一样的行星去移民呢?那不仅在技术上难度过大,而且收获极少。要登上月球、火星这些天体,全部能量补给都要从地球带去,所以它们都是不可持续的消耗型项目。

其实,太阳系里到处都倾泄着太阳能。只不过离太阳越远,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能越少,减少的幅度与距离的平比成反比。所以,在太空领域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在近地轨道建设太空城。

而那种由于地球环境无法居住,不得不移民外星的科学幻想,只要一句话就能否定了——有那些精力和财力去改造火星,为什么不把地球改造得重新适于居住?

三、物质——信息传输法

将物体甚至人分解成一连串信息,在遥远的某个地方再复制出来。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恐怖科幻片《苍蝇》,悬疑科幻片《致命魔术》里,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梦想。而在《星际迷航中》,太空英雄们更是随时把自己“传送”到什么地方去,就是孙悟空都没有这个本事。

这种“物质——信息”传输法看起来原理很简单。我们把一个机器零件的图纸传到远方,由那里的机器按照图纸再加工一个零件,不就是最简单的“物质——信息传输”吗?把信息量增加再增加,不就可以把一个人也在远方复制出来了吗?

然而根据量子力学,宏观物质的信息和微观物质的信息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出某个机器零件的各种数据,但当对象小到纳米尺度时就会呈现量子状态,其位置无法得到准确测定。

而如果把人这么复杂的对象变成完全准确的信息流,必须要把每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变成信息,而且不走样才行。而在这样微观的层次上,仪器只能得到“测不准”的结果。所以,要想通过这些模糊信息在另一头复制出原封不动的那个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四、地震武器

神秘的地震武器曾经出现在《007勇破杀人狂魔》中。邦德的对手索林试图用炸药制造地震,摧毁硅谷。地震武器确实被研究过。六十年代末,苏联地质学家最先发现核实验与那之后的地震有一定联系,这使得它有发展为秘密武器的潜力。前苏联为此制定“水星计划”,先后爆炸32颗核弹,以寻找核爆炸与地震的准确关系。据实验数据显示,一万吨级的核弹可以诱发里氏5.3级地震,10万吨级的核弹可以诱发里氏6.1级地震。

苏联的冷战对手法美等国也都研究过地震武器。冷战结束后,美国还曾用常规爆炸研究如何诱发地震。

由于事属机密,各大国是否制造出可以实用的地震武器,目前还是一个谜。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推测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都是地震武器实验的结果。当然,这种设想过于疯狂。前者发生在苏联自己的领土上,后者发生在中立国海地的领土上,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就不可能。

那么,将来地震武器是否会投入使用呢?笔者认为可能性很小。首先,这种武器极不合算,必须在本国领土搞地下核爆破,去诱发敌国某处领土的地震,属于“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战术。而敌国领土即使发生地震,能造成哪些损失也不确定。如果两国已经开战,并且确定要使用毁灭性武器,远不如直接向敌方军事目标扔核弹更简单。

有人认为地震武器象幽灵一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引爆。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十万吨级的核爆炸,随便哪个地震台站都能测到。如果偷偷爆炸万吨级的小型核武器,那么敌对国在周边地区都会设有监测站,这种隐蔽核爆炸也是逃不过监测的。

当然,如今战术核武器可以小到只有几百吨当量,但这么小的核武器发生爆炸,与一个弹药库发生爆炸的当量差不多,对于大地来说只是挠痒痒。而以目前军事设施的防护水平,五、六级地震都未必造成多大损失。

五、情绪控制技术

2002年,美国米拉麦克斯公司推出了一部很特别的科幻片。它的中文被译成《撕裂的末日》,而英文名称《Equilibrium》直译则是“心情平静”。这个译名更符合电影的题材。这部电影讲的是如何控制人的情绪,让人时时刻刻心如止水。

影片描写一场世界核战争后,世界政府认为如果要让人类不再自己毁灭,必须强制要求全民控制情绪。方法是让每人定期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的药物,使人们不再拥有感情,违反者要处极刑。

人类情绪往往是由神经激素产生的。恐惧和愤怒由肾上腺素激发,快乐与内腓肽有关,抑郁和5-羟色胺分泌异常有关。精神科医生其实一直在用药物控制不良情绪,只是没有电影里那么普遍。

然而,《撕裂的末日》体现了人们一个常见误解,就是把情绪和理智对立起来,认为理智可以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情绪只能干扰工作和生活。影片中的未来人类虽然面无表情,生活单调,却拥有着发达的高科技。如果真能这样,那情感倒确实可有可无,最多只能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其实,理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情绪才能让我们活动起来。没有情绪推动,人并非“做什么都不受干扰”,而是“什么都不想做”。如果你看过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肯定会记得主人公墨菲的下场。他被施以一种手术,结果成为行尸走肉,被怜悯他的同伴用枕头捂死。那种手术就是用来消除人的燥狂情绪的。

六、可视电话

既能从话筒里听到对方,又能从屏幕上看到对方,可视电话早在三十年代就进入科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可视电话成了科幻小说里对未来通讯技术的描写热点。直到不久前,一些科幻片要展示“未来城市生活”时,还设计了满大街的可视电话。

然而,可视电话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出现,九十年代笔者参观天津科技馆时就看到过实物展览。今天,我们能从视频聊天中间接找到可视电话的踪影,然而那种到处都安放的可视电话,却从未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将来可能也不会出现。

可视电话没有普及,并非技术多么高深,现在回顾那些描写可视电话的科幻作品,会发现它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通讯的要求不仅要更真实,而且还要有隐蔽、甚至匿名的需要。

恩格斯说过,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技发展。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科学幻想,将永远只是梦想。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