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27日,郑州一对刚结婚的夫妻因为琐事吵架,闹到派出所。警察调节之余要求双方作笔录,这才发现男方只有23岁,而貌似年轻的女方已经有40岁了。

如今老妻少夫并不少见。奇怪的是男方并不知道女方真实年龄,甚至不知道女方的真实姓名和家庭背景,而他们却已经领了结婚证。

这对男女在今年三月相识,相处几月后女方自称怀孕,要求结婚。男方只好请父母帮助。女方自称家里不同意这门婚事,拒绝公爹与她家人协商的要求,两人就这么稀里糊涂领了结婚证。婚后男方才发现女方并未怀孕,并开始怀疑。

这让我联想到前几年发生在杭州的一起类似事件。四十多岁的已婚妇女梅在网上认识一个二十三岁的厨师,双方见面后只十几天,男方骗走梅将近十万元,最后因犯诈骗罪被捕。

人们看到这类新闻,往往会感慨“人心险恶”。其实这只说明当事人缺乏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今天,这种完全陌生的人之间产生的亲密接触越来越普遍。在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这都还是不可能的。笔者上大学时看到过一个统计结果,称当时中国人平均通婚半径只有十几公里。九十年代笔者毕业后在农村教书,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后来由家里通过换婚安排结的婚。这些意味着当时大部分男女青年生长在步行范围里,彼此知根知底。至少能通过他们的介绍人知根知底。

婚姻如此,经商、社交、甚至政治活动等各方面都是如此。在封闭社会里,人们首先从熟人里寻找合作伙伴。而在今天,两个人从完全陌生开始,一步跨入密切的婚恋或者合作关系,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社会心理学家总结这个社会大转折,并区分了“熟人群体”和“陌生人团体”。传统社会以“熟人团体”之间的互动为主,圈子里的人和圈子外的人则很少互动。现代社会把一个个小圈子打破,形成广阔的人际空间,这是一个巨大进步。而这个进步的微观层面就表现为人们要更多地与陌生人打交道来获取资源。

无论你出生在何处,婴幼儿时期总是生活在由父母亲人构成的熟人团体中。当你第一天走进课堂,就要与一群陌生同学和几位陌生老师打交道。每当你从一所学校毕业并升学,你都被从刚刚混熟的熟人群体中拉出来,投进陌生人群体里。

毕业后,你去父母所在企业,或者拥有很多熟人的单位的可能性很小。你会被再一次抛入陌生人团体。如果你是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还好办,如果你从事推销、管理、传媒、文化等行业,那么你的前途几乎完全取决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

道理是如此,但很多人对与陌生人打交道心怀恐惧,上述事例更加深了他们的恐惧感。然而即使你通过努力钻回到熟人圈子里,不确定性是减少了,你的前途却未必更辉煌。因为小圈子里面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更多的技术、金钱和业务关系都在熟人圈子外面。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和熟人交往和与和陌生人交往,最大区别就是语言的重要性。熟人之间语言是次要的,彼此经常能看到对方的行为举止。陌生人开始交往则总是从语言入手——现实聊天或者网络聊天。然而一定要记住,语言永远是次要的。只有在你能经常看到对方的行为,尤其是与职业、婚恋、家庭关系有关的重要行为后,你才算开始了解对方。

只要记得这个简单的公式,至少你自己能避免成为上面那些可笑案例的主角。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