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
在宗教、巫术和民间传说统治了数千年之后,弗洛伊德最早把梦这个研究对象带入科学界。他收集了大量原始的梦境资料,试图客观总结其中的规律。1899年,弗洛伊德多年成果《梦的解析》得以出版。据说出版商根本没细看书的内容,望义生义地认为这是一部如何解梦的书,便决定出版它,并将它混在一堆解梦题材的通俗娱乐图书中。为了包装起见,还把出版日期超前地写成“1900年”。结果,这部晦涩的学术著作第一版只卖了数百册。当时的弗洛伊德肯定无法想象,后来全世界会有数百万各国读者阅读这部名著。

《梦的解析》问世时,由冯特创立的学院派心理学只产生了不到二十年,影响甚微,弗洛伊德在创作这本书前几乎没和他们接触过,他完全在心理学体系之外建立起一套概念体系,用来解释潜意识和梦这些现象。

在那个时候,影像技术刚刚发明,还没有被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对人脑的研究也还处在萌芽期。所以,当时心理学家只能靠口头报告去记录“心理现象”,也就是“你感觉到了什么”,“你记忆了什么”,“你思考了什么”,也包括“你梦到了什么”。这类研究素材的客观性是没法保证的。

弗洛伊德早年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发现这个工作没法养家糊口,便开设个人诊所接受心理病人,但依然保持着研究兴趣。《梦的解析》便是他利用工作之便,大量搜索患者描述的梦境后完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弗洛伊德没法主动选择被试,据统计,他的大部分患者是维也纳中上层社会的家庭妇女,有钱有闲但生活压抑。弗洛伊德在心理材料的收集上受到局限,在整个人群中缺乏代表性。

如今人们谈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几乎都不关注他创建理论的这些实践基础。其实从心理学史的角度看,《梦的解析》只是梦境研究的开端,它最大的价值是提供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启发了后人,而不是留下多少正确结论。书里面的内容如果是正确的,已经为后面的心理学家所补充,所完善,所深化。如果不正确,也已经被心理学界所抛弃。

然而,心理学圈外的人们不清楚这个历史演变,他们以为有关梦的研究就定格在这本创作于一个多世纪前的书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白天我们不敢正视,或者不能满足的某些愿望,在梦里浮现出来。并且,由于人的“自我”在梦里还执行着微弱的“审查”功能,所以梦必须用曲折离奇的方式来表现这些愿望,以逃避自我的审查。因此,不仅要分析梦的表面现象,更要分析梦的隐含意义。

在弗洛伊德之后,荣格是另一位研究梦的专家。他对“梦是愿望的达成”这个基本观点予以保留,但大大压缩了它的适用范围。荣格认为有宗教象征色彩的“心理原型”制造了更多、更重要的梦。我们分析梦不仅是要诊治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唤醒附着在这些原型上的沉睡的创造力。

由于荣格的观点向宗教迈进了一大步,他后来的追随者里有不少是宗教信徒。包括对梦的解释在内,荣格理论已经不完全是科学理论,只能说是一种哲学、文化学说。

在另一条道路上,学院派心理学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睡眠。他们建立起睡眠实验室,在被试睡眠时测量他们的各种生理状态,并进行录像。1952年,研究生阿瑟林斯基就是在睡眠实验室里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现在,心理学家发现人在非快速眼动阶段也会做梦,但那个时期的梦往往是抽象的,很难被记忆。而快速眼动时做的是形象梦,并且容易记忆。平时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梦都出现在快速眼动时期。

如今,研究睡眠的心理学家可谓武装到了牙齿。他们能在被试睡觉时测量其脑电、心电、肌电、血氧饱和度等一系列数据,甚至为他们的鼾声录音。心理学家还用一种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技术探测被试在作梦时,大脑的哪一部分兴奋,哪一部分抑制。生理心理学家甚至分离出促进人做梦的生化物质。这些研究条件都是当年弗洛伊德无法企及的。

一些心理学家还在进行这些生理研究的同时,向被试询问梦境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这些心理学家来自各国各地区,做心理实验可以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等条件选择被试,所以,这些人联合起来所收集的梦,其丰富程度远远超出了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有关“梦是愿望的达成”这个结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实验证据的支持,但他的另外一个结论——梦里面某些形象具有固定含意,则早被心理学家所放弃。比如弗洛伊德认为,象盒子、容器、柜子、烤炉等有口的东西都意味着子宫,机器意味着男性生殖器。诸如此类的固定象征从未被证实。

后世心理学家拥有广泛得多的梦境材料,调查对象来自各民族、各种文化背景。他们发现,梦中形象完全和文化背景有关。比如非洲加纳人常常梦到被牛顶撞,因为牛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墨西哥人梦到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它国家,因为墨西哥文化里有不少关于死亡的宗教仪式。孩子往往会梦到怪兽,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有很多自己无法抵御的邪恶力量。

另外,世界各国的成年女性比成年男性更容易梦到孩子,男性则更容易梦到武器和攻击行为。甚至,如今中国成年人经常梦见自己回到青少年时期,再次面临考试的焦虑,显然和应试教育的压力有关,而与弗洛伊德所看重的性本能沾不上边。

不过,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研究建立起一个学派,而这一课题在主流心理学中地位很低。它只是被划在“意识状态”这个大课题下,与“清醒”、“催眠”等状态并列。心理学家建立睡眠实验室,更多的是为了研究睡眠,因为这会促进对各种睡眠障碍的认识,进而形成各种疗法,现实意义较大。

而研究梦则并没有那么紧迫的实际意义,往往只是睡眠研究的副产品。创作专门分析梦的论文或专著,很难被学术界所接受。总之,梦在主流心理学中和它在现实中的位置一样处于边缘。

(二)
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罗嗦几句,说说人类心理活动的组成。

梦是典型的不随意心理活动。所谓“不随意”,就是不受意志控制。人类心理活动分为意志、认知、情绪和行为四大类。认知可以吸收外部信息并进行加工,情绪提供心理活动的动力,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帮助我们反作用于环境并生存下来。

而意志的作用就在于控制这三者,让它们与当前现实相匹配。当一个人用意志控制这三种心理活动时就形成了随意心理活动,或者说受支配的心理活动。就象一个总司令统辖着海陆空三军一样。

然而不管哪个总司令,也无法时刻支配部下的每个行动。在总司令支配不到的地方,每个官兵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意志这个心理“总司令”也是如此。于是就存在着自发的、不随意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现象。

即使在清醒状态下,这三种意志之外的心理活动也经常挣脱控制,表现自己。比如学生上课时忽然走神了,浮想联翩,听不见周围的声音,事后也想不起怎么进入这种状态,这就是清醒状态下产生的不随意思维活动。

人们呼吸、打喷嚏、眨眼,经常有些习惯举动。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不自觉地打拍子,这都是典型的自发行为。

人们的情绪一阵好一阵坏,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这就是自发形成的情绪活动。甚至青少年学生对自身情绪领域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好好控制它”。可见情绪的自发性有多顽强。

当我们睡眠时,意志中枢去休息了,而认知还保存着功能。无论作不作梦,是否感觉到梦,能否回忆起梦,人都在睡眠中进行着加工信息,能听到周围的声音,感觉到床铺的压力,会在梦中被唤醒,或者被大小便、口渴等内部刺激唤醒,这都是认知中枢还保持警觉的结果。只不过当我们闭上眼睛后,失去了80%的外部信息。由于我们不再活动,许多内部感觉也消失了,这样才使我们的感觉世界显得很安静。

另外,梦的情绪色彩都比较强烈,不是美梦就是噩梦,几乎不存在中性的梦。这说明情绪中枢也参与梦的制造。心理学家发现人在快速眼动时呼吸会加快、心跳会加速,这些都是与情绪有关的生理表现。而这时候叫醒睡眠者,一般都会回忆起是在做梦。

既然梦就是一些自发的认知和情绪活动,那么我们迄不是在清醒状态下也能作梦?心理学家用“感觉剥夺实验”肯定了这个猜测。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最早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当时的设备很简陋:用半透明护目镜限制被试的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制造的单调声音限制他们的听觉,将被试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并将腿脚用夹板固定以限制其触觉。除了正常生理需要外,被试要在这种环境下呆几天。后来,心理学家建造了感觉剥夺实验水箱。将人泡在混有盐制剂的水里,水温与皮肤温度等同。然而盖上水箱以彻底隔绝视觉、听觉。实验时间缩短为几小时。

感觉剥夺实验原本不是为了研究梦,但在这些感觉剥夺实验中,从一开始被试就报告产生了大量幻觉,和梦境一样。发现做梦不分黑白,成为这种实验的一个副产品。

夜间的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白日梦”其实也一样。你可以回忆一下,当你坐在那里发呆,“想入非非”时,你并非完全没有指向地胡乱联想。吸引你去联想的通常是最近一段日子里引起你强烈情绪反应的经历,并且通常是挫折性事件。

人作梦时的脑电图与清醒时的脑电图几乎一样。心理学工作者如果呆在睡眠实验室的监控室里,看不到被试,只凭脑电图的变化去判断,会误以为被试已经醒过来。

人在白天也做梦?是的,你之所以没注意到这个事实,是因为白天你总是处在各种活动中。你要走路、吃饭、交谈、操作设备……注意力被迫时时回到现实中来。你周围也随时有大量的声、光、气味等刺激把你拉回现实。这使得白日梦不容易产生,产生了也非常短小。而在夜间睡眠时,这些限制梦产生的外部因素都不存在,我们的大脑才会进入梦境。

与梦有关的另一个科学发现是人的生理周期。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存在着九十分钟左右的生理周期,而且从婴儿到老人都是如此。在每个周期里,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要经历一次抑制到兴奋的过程。在白天,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周期的抑制期,我们会感觉到疲倦、精力不足;处于兴奋期,则感觉到精力充沛。我们之所以没注意到这个周期的存在,是因为白天我们参与大量的活动,会把精神上的疲劳或兴奋与这些活动联系起来。比如以为情绪低落是与人发生争执,或者情绪兴奋是遇到了好事情。

在我们睡着后,这个周期仍然继续起作用,而梦就是我们在睡眠中达到兴奋期时产生的。所以,我们每晚都会经历几个九十分钟的短周期,并且会做几个梦,只不过我们通常只记得最后那个梦。

如果人在梦中直接被唤醒,或者被噩梦惊醒,通常都会比较兴奋,对周围环境能产生警觉。如果你的家人在梦中醒来,往往会马上和你聊起他刚做的梦。而如果他们是从深度睡眠中醒来,则会显得睡眼惺忪,迷迷糊糊。这说明梦是大脑处在一个兴奋周期的结果。

(三)   
梦是否有意义?目前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答。第一种认为梦的内容富有深意,分析它们很有必要。这派以精神分析学为主。弗洛伊德认为可以通过梦去深入了解做梦的人,荣格认为可以通过梦了解埋在我们身上的集体潜意识。

第二种认为梦只是睡眠的副产品,它的内容毫无意义。这类观点以麦卡利等人提出的“激活整合”理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在睡觉时潜意识自发产生一系列无序信号。大脑无法接受它们的杂乱无章,便把它们整理起来,形成一定的意义。这个解释和弗洛伊德的思路完全相反。后者认为潜意识自身便能产生有意义的隐梦,只是由于受到“自我”的审查而歪曲成显梦。

不过,这种视梦为无意义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睡眠是为了让大脑休息,然而心理学家发现,大脑获得休息主要是在慢波睡眠阶段,而不是在作梦的快速眼动阶段。相反,人在作梦时大脑供血流量接近清醒状态,相当于在思考问题时的消耗。如果你夜里做了好多梦,醒来以后会觉得很疲劳。这说明梦对大脑休息并没有作用。

此外,心理学家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也发现,有些很复杂的神经回路参与到梦的形成中。既然人类进化出如此复杂的生理基础来做梦,意味着梦绝不是心理上的盲肠,可有可无,反而有重要的环境适应价值。

第三种是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梦的内容未必有意义,但做梦这个活动本身有助于心理健康和大脑发育。梦的保健价值包括恢复心理平衡,释放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情绪,修补受损的大脑细胞。梦还能将日间所接受的杂乱信息进行整合,这个功能类似于我们在电脑上进行“磁盘碎片整理”。

日本山梨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多做梦有助于长寿。他们从人脑中找到一种叫“有梦促眠肽”的物质,并将它注射在实验动物身上,帮助它们延长梦境。结果发现这些动物的寿命延长了。美国普尔大学的罗杰斯教授则认为,人在做梦时,骨髓和淋巴结会产生有益健康的物质。

另外,人类自古就会产生一些有功能价值的梦,即在梦里解决白天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仅仅是发现苯分子结构的凯库勒,或者写下“梦游天老吟留别”的李白,任何人在睡梦中都在进行信息加工,只不过绝大部分人梦中的成果不是科学理论或者文学产品,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

心理学家发现,人在睡眠前读一段文字,记忆效果会更好,这就是睡眠中存在信息加工的证据。这种由大脑在梦中自发进行的信息加工,类似于电脑的“后台操作”功能。

在古代文献里,经常记载着神明在梦里启发统治者,以决定战争或者国家大事。传说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就是在梦里被神明授予拳术,醒来后力敌百人。这当然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现实性。因为统治者白天肯定在思考军国大事,而张三丰也有可能在白天苦思武术要诀。他们在梦里完成了信息加工,开悟了,然而却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

(四)
排除掉迷信因素,也不抬高梦的意义,那么适当分析一下自己的梦,对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有帮助的。人在清醒状态下可能会自己骗自己,但在梦中难以做到这点。白天你不愿意承认的一些心理活动,会在梦中自发涌现出来。

另外,梦也可以提示某件事在你心里的重要程度。能梦到的对象往往就是这段时间里让你大伤脑筋的事情。反过来,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梦到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说明在心理层面上,他们对你已经不重要了。

分析梦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及时记录梦的内容。人睡醒以后,对梦的记忆飞快消失,几分钟后就会衰减过半。如果要想及时记录梦,可以在床上留下纸笔,或者录音笔,清醒过来后马上将梦的细节记录下来。

二是分开梦的认知部分和情绪部分。大部分梦的认知部分不重要,只不过是你最近一段时间遇到的某些人和事的集合。习惯于分析梦的人,一醒来就知道梦到的东西是哪几件事的集合。另外,我们每个人都会象凯库勒那样做“有用的梦”。但因为梦并非意志可以控制,所以遇到这类梦的机会无从把握,也不必过分渲染。

三,析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梦中的情感,以及情感所对应的未被满足的需要。人的美梦远少于噩梦,噩梦所引起的重视也远大于一场美梦。这是由于美好的情绪意味着满足、放松,所以引不起重视。在噩梦中,你会做白天不敢做的事,要把握醒后的那种情绪体验。那是最真实的体验。不管它多么反道德,或者多么不可思议,它都真实存在于你的内心中。为了保护隐私,你可以不把这些分析结果告诉别人,但一定不要骗自己。

在现实中,一些人做完梦后就到处请人解梦。其实最能了解梦含义的是做梦人自己,因为别人并不清楚你最近的生活过程。也有一些人拿着这种“梦字典”到处给别人解梦。其实心理工作者在研究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当事人的生活史。每个人的生活史不同,梦的意义也有不同。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梦谱”并不存在。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