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出处:http://hi.baidu.com/liuyu964/blog/item/fe95b27f8b55f90b28388aa6.html2007-12-19

郑军的魔海迷踪,抛开现实中已是俗套的对于郑和船队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的争论,讲了一个证实到底是谁最先到达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探险故事。南极考古,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应该算是新颖的,想象也应当说很奇特,再加上作者在其中一些细节上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抨击现实中一些人面对经济利益时,对待科学和事实敷衍浮躁态度的主题,小说本应不错。然而我总觉得在故事的内容和结构上还有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兀鲁伯,一个中亚地区的蒙古国王,即使他再怎么爱好科学,有着再怎么狂热的宗教信仰,他又怎么可能建造起一支足以抵达南极洲的远洋船队呢?且不说当时掌握着大船制造、天文、历法、导航、医疗、火炮制造等这些必不可少的远航技术的只有中国,单说帖木尔帝国连年争战的国家环境就基本不能允许这个国家有空闲的时间和财力去建造一支探访世界之极的船队。哪怕是身为王储也不行,蒙古历来没什么海军,光是船队指挥官的训练和挑选恐怕就难以完成。此外还有港口,我虽然没有找到帖木尔帝国版图的示意地图,但这个帝国深居内陆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就算他的确控制过地中海和阿拉伯地区的一些造船大港,但帖木尔军队的破坏和毁灭能力是史上有名的,恣意地掠夺焚烧是游牧民族军队的传统,也是其战斗力的保障手段之一,即使有一座港口城市没有被完全破坏,那里的人也不一定愿意马上乖乖地为外族建造大型船只。军事帝国的命运往往都是很短暂的,时间上也来不及,更何况当时几乎所有的财富和工匠都被运送到了帝国的都城,要在远方的港口斥巨资建造一支甘愿冒死寻找南极的远洋船队,实在是没什么可能。而相对于远洋航行,兀鲁伯似乎对天文历法和诗歌的兴趣更大一些,我怀疑要让他坐上大船去见真主,他可能更愿意在他自己的天文台里看星星。

说这些并不是在指责或嘲弄,当然,我很赞同科幻作者是有架空历史的权力的。可我还是认为不能在故事中把发现南极的功劳都归在创造了中亚文艺复兴的兀鲁伯头上,哪怕这样包含着作者要让我们明白不能只依靠祖先来保持民族自尊的良苦用心。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这样的话故事到了后半截儿就再没什么悬念和曲折了,只剩一个稍显平淡的结尾。让读者看到中间就猜到结尾是写小说的大忌,让读者兴致勃勃地读到结尾却感到失望是作者的失败,无论理由是什么。

假如可以,我会建议作者把南极考古得出的结论改一下,变成是兀鲁伯暗中重金雇佣中国船队帮他去寻找经纬线的交织之点,以便验证可与真主沟通的说法之真假。而中国向来以为北方是阴暗寒冷之所,还有巨人族居住,天气若实在太热可以选择适时返航可一旦寒冷袭来船被冻住可就进退两难了。在不知北极相对较近的情况下,一支瞒着皇帝建造的船队随主舰队一起出航,在到达印度次大陆之后脱离主队直向南方驶去。

这样或许同样会违背一些历史常识,但至少可以让结尾处更加出人意料一些,第一次国际科学探险性合作的意义自然也不小,故事内容将更加充实。

最后,小说中几处地方教育意图太过明显,大可不必。故事是要引读者思考为好,作者的思考不宜表达得太过,否则便有说教之嫌。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