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软科幻”、“硬科幻”,这对概念最初是在七十年代末进入中国的。当时在西方,软科幻是指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包括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等题材;硬科幻是指自然科学题材的科幻。因为社会科学在实证性上逊于自然科学,所以又被称为“软科学”,自然科学叫“硬科学”。延伸到科幻界,就形成了软硬科幻的概念。1980年黄尹主编的论文集《论科学幻想小说》中,软、硬科幻就是这样定义的。

 

网络配图 与文无关

 

如果按这个定义,一部软科幻小说也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基础。比如童恩正,大家都熟悉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但童恩正一生写科技发明的小说只有两篇,绝大部分作品都取采于他从事的考古学专业,堪称软科幻代表。如果你实在不清楚这种意义上的软科幻指什么,可以看看他平生最后一篇作品《在时间的铅幕后面》。

不过,后来中国科幻界几乎没人在这层意思上使用软、硬科幻的概念,因为大陆没有地方去发表社会科学题材科幻。习惯上,人们把自然科学知识多,但文笔不好的科幻叫硬科幻。把知识少,但重视文学造诣的科幻叫软科幻。
这样来使用软、硬科幻的概念,并非真的划出了两个亚类型,而只是指出了不同作品的两种缺陷。说一部作品是硬科幻,可能就是指它文笔有欠缺。

说一部作品是软科幻,可能就是指它没什么知识内涵。在一般科幻迷那里,软、硬科幻更是成为用来吐槽的词汇。

我经常听到编辑提这样的要求:给我们投稿,作品可别太硬,实际意思就是希望作者的文笔要漂亮一些,别写得死板生硬。或者反过来,编辑会说,给我们的作品别太软,意思是作品里多少还要有点知识筋骨,别写得驴唇不对马嘴。

科学知识上丰富、精准,文学造诣高超,本身就是成熟科幻作家必备的两个素质,缺一不可。科学是用逻辑语言表述的,用文学语言来描写天生就有困难,但这正是一个人被叫成“作家”而不是“作者”的原因,写科幻,看家本事就在于用文学语言去描述科学。

反之,一个作家接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也不等于他可以不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就能写出好科幻。中国有个科幻圈外面的榜样——报告文学泰斗徐迟。他年轻时是个诗人,后来却写出了三部最成功的科学家传记,而且分别涉及数学、物理和地学三个学科。

最近经常接触影视圈,发现他们又赋予软、硬科幻第三种含义。硬科幻指画面中有大量科技道具的科幻,反之就是软科幻。电影人经常这样说:我这个项目投资少,所以想拍得软一点。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2291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